18-8-2013 ~ 《我喜爱马来服装,并不代表我讨厌唐装!》



我喜爱马来服装,并不代表我讨厌唐装。
同样的,我喜欢喝咖啡,并不代表我绝对不喝中国茶。
这世界绝对不是“黑”,就“一定是白”。
这世界还有七种颜色,称之谓“彩虹”….

再说
如果中华人文与文化只能籍由唐装或是普洱茶来彰显的话
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文与文化岂不是苍白得近似无能,抑或是浅薄得近似可怜?

我觉得大家都热衷于批评….
“批评”到忘了别人也有不合你意的地方
“批评”到忘了别人也有不同意见的权利
“批评”到好似失去理性似的


仿佛只要拿了一枝利笔
别人一定要和我同一个鼻孔出气

因此也就会出现了
只要听到别人批评主子
就会立刻跳出来批评别人给猪油蒙了心
的好笑事


我,蔡若峰,绝对讨厌二元思维!
看了闾丘露薇的这一篇文章
真他妈的深得我心!

尤其是最后的两段:

----------------------------------------------

…..喜欢上纲上线,喜欢贴标籤,喜欢下结论,喜欢归类,忘记社会的多元,忘记每个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忘记个体的独立性,自己当惯了奴才,总觉得别人都有个主子。 结果就是讨论变成了声讨,批评变成了攻击,社会最终缺乏理性。

有一些人,总是觉得别人都是容易被煽动,被洗脑,或者被操控。 其实只要想想自己,如果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有思考力,很难被别人左右的话,为何别人不能够也是这样呢?….

----------------------------------------------

转载自闾丘露薇之《二元思维》


批评A,马上有人觉得,你是在表扬B. 比如你批评中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足够,有些人就会觉得,你是在表扬美国政府。 或者表扬了美国政府在某些方面做的好,那就是一定在批评中国政府。 其实何不就事论事,做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一大群人裡面,听到几个人说赞成A,马上得出一个结论:这群人都是A的讚同者。 比如看到有几十个香港民众拿着港英旗帜上街,就觉得所有的香港人都抗拒中国。 为何不明白,个人的行为只是代表个体,就好像有中国游客在国外涂鸦,并不代表所有的中国游客素质低下?

有人批评现在不好,马上会得出结论,这些人一定觉得过去更好,比如香港民众批评现在的特区政府,马上会有很多朋友觉得,这些人就是在怀念港英殖民时代。 其实人都有对更好的追求,现在做的不好,并不代表过去做的就一定好,事实过去可能更糟,只不过现在的人,要求更高。

喜欢上纲上线,喜欢贴标籤,喜欢下结论,喜欢归类,忘记社会的多元,忘记每个个体,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忘记个体的独立性,自己当惯了奴才,总觉得别人都有个主子。 结果就是讨论变成了声讨,批评变成了攻击,社会最终缺乏理性。

有一些人,总是觉得别人都是容易被煽动,被洗脑,或者被操控。 其实只要想想自己,如果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有思考力,很难被别人左右的话,为何别人不能够也是这样呢?


23-03-2013~读梁文道之《大快人心》有感



今天是23-03-2013….
从前几天开始到今天一大清早….
某方面的讯息以排山倒海的sms、报章短讯、面子书…..
来势汹汹
非把“你”斗死不可……

而朋友之间也share & like个不亦乐乎
仿佛在sharelike之间把快感昇华成本身超凡的英雄感….
这在平凡如我之辈是无可能体会到的

于是勤力地、卖力地、全力地、大力地点点按指尖下的键盘….
仿佛只须用滑鼠《点一点》….
就能把乾坤扭转
就能把多年来的委屈一泄如千丈银河天上来….

清醒如我辈之凡夫俗子
偶然在吹吹关丹海风之余看到梁文道在8-1-2011年发表的文章:“大快人心”

读了真是大快“我”心
文笔不如文道先生
铿锵有力的文章
虽然时年有月
但是真理就是真理

(偏偏有些人的真理的有效性只能维持到大选之后哈。你们不信?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特此把梁先生的文章转载在个人的部落里与大家分享
来,来一客好文章吧!

----------------------------
转载自梁文道部落格:http://blog.163.com/liang_wendao/blog/static/11380230920110811350981/
----------------------------

大快人心就一定是个好东西吗?当我们使用这个词去形容某些政策时,有否想过其实是多麽地含煳,它也许可以用来称讚一项德政,但它不一定能够用来描述好的政治。民粹主义在政治学里是个污名化了的概念,虽然它能在一些特定时刻推动民主化的过程,但大部分人都很鄙视它,一提到它就会想起希特拉和墨?里尼。可是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它只专属于独裁威权政府。不,即?是实行代议民主的国家,同样会变成民粹主义的沃土,?如英国前首相戴卓尔夫人搞的那一套,就被一些左翼学者斥之为“威权式的民粹主义”。又如?丁美洲有不少国家虽然具备形式上的民主普选政府,但它们一样有长远的民粹传统,而且甚麽?场都有。前几?出一批人大谈自由化,鼓动风潮,再过几?又来了一群左派英雄,声称要还富于民。

民粹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没有固定的政治意识型态,可以左可以右。它的本质不是一组政治价值,而是一种情绪,一种压恶精英,藐视既存制?的情绪。每当社会上积压了许多不满,就会有人跑出来告诉大家,这全是一小撮精英的错,他们把持了体制,把属于全民的东西异化成自己的玩具。这种人往往是在野的政客,他鼓动这种情绪,然后以改革者的形象上台。如果他是右派,他要打击精英就是庞大的官僚阶层;如果他是左派,他要打击的则是经济上的垄断阶层。?妙的是,有些改革者本身就是握有政府的最高领袖,他认为自己和人民中间有一道巨大鸿沟,不颠覆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僵固体制,民情就不能上达,他就无法毫无阻碍地听到人民的心声。

民粹主义的问题在于它披上了民主的外衣,骨子里却瘫痪了民主的真正动力。因为任何种类的民粹政治都总是把政治领袖和人民设定在一种应答的关係上,要不是人民高声呼救被领导听到了,就是领袖发出号召被人民响应了,他们追求最透明最直接的连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连心地站在一起。

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为甚麽要说它不民主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不需要人民变成公民,不需要公民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创造。你要甚麽告诉我一声就行了,一?有我,不劳你费心思??用不着你卖?行动。你要的我都知道,你的心声我都明白。你甚至不用透过议员和媒体说话,因为他们可能也是坏体制的一部分。取消一?中间组织,取消公民的动?,取消任何构成公民社的必要条件,让公民变成被动的百姓,领袖自会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政策何以追求大快人心,政治却不能以此为最高目的,因为大快人心这四个字里的人心往往是很被动的,政府不应该总是以取悦人心为目标,人民也不应该把自己矮化成期待被人“大快”的一颗心。

真正的公民不是需要被讨好的消费者,而是有行动能?的参与者;政府不只是瞭解他们的生产商,而是他们实行愿景发挥权势的工具。我们如此习惯大快人心的说法,总是盼望着被人“大快”一场,却忽略了民粹与民主。虽一字之差,其实大矣。



----------------------------
好的文章就是好的文章...
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放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我会证明‘他们’是错的...
嘿嘿...
----------------------------








《孩子缺少心灵挫折生命将变脆弱》





从网路上看到这一则文章。心里想与大家分享它….

-------------------
里头的这一段,映入了我的眼帘:
-------------------

…….比如很多人误读了要多夸奖孩子而不要批评孩子,那么有人批评孩子,有些父母就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呀?或者要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闪光点,而不能打击孩子,否则有些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失去自信心等等,这其实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这对于现今社会上父母不敢批评孩子害怕会因此“伤害了孩子弱小心灵”的心里冲突,仔细读一读,然后咀嚼其中的涵议。这篇文章或许会给大家另一种不同的积极想法?

-------------------
我特别喜欢文章结尾时的这一句:
-------------------

……我相信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无论孩子在家里或者外面受到怎样的误解,批评和打击都是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的….



-------------------------------------------
(取自网络:http://www.lz13.cn/lizhijiaoyu/9294.html
-------------------------------------------


虽然身为父母一直都不想让孩子受到心灵伤害,而且有修养的父母都在加强自我修养而杜绝伤害孩子的事情发生,希望孩子一直快乐幸福,但是,这样到底好不好呢?如果孩子没有受过大的伤害,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中,有比较强的自尊心,那么如果有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孩子的心灵这时候是坚强还是柔弱呢?
  
  这真的是父母也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而我们的父母又是在怎样的过度保护孩子?
  
  有的父母深恐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比如说受到老师的不公待遇,比如说受到其他同学欺负……,而会百般维护,不喜欢孩子受到委屈,虽然父母心情可以理解,但我想,我们首先做的应该是教育孩子管理和调整好自己,积极想办法去应对,而不是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把责任归罪于对方。为什么呢?人生路上遭遇不公是很正常的事儿,让孩子学会调适和处理,而不是把他们完全保护起来。
  
  比如前两天碰到一件事,两方学生家长在学校门口大打出手,参与吵斗的还有双方爷爷和奶奶,加上围观群众,声势甚为浩大,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只是俩孩子在学校打架,然后通知家长,于是爸爸妈妈来为孩子争理来了。我远远的看着,可能因为言语不和,只见双方的爸爸都直接动起手来,唉,小孩子的事情,双方大人都不先做自我检讨,都护子心切,怪责于对方的孩子,那不吵架才怪呢!
  
  在这样父母的护犊情怀下,孩子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会觉得被欺负就应该得到支持,而不去考虑是非,或者去反省自己以后怎样做,因为,父母直接出面为他撑腰了。于是,即使是强势理屈的孩子,他依然认识不到错误,反而觉得无论如何自己绝对不能吃亏。俗话说,吃亏是福。吃一点亏,才能击痛自己的内心,并做出思考,从挣扎中站立起来,这样的一种精神,会让孩子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即使吃亏了,但只要理不屈,充满正义感,那心里也是坦然的。
  
  而这一切需要父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即便是伤害和苦痛,他自己也要学会承受。
  
  近两天还听说一件事,学校里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第一个学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二个,第二个也不会回答,于是提问第三个,第三个会回答,于是老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学生说,你们怎么不会回答,肯定就是没听课!事情的结果出人意料,下了课,第二个学生跑到办公室,对老师说,我不会回答,但我听课了,你为什么说我没听课!然后跑到窗台边就跳了下去。一个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先不去说老师的话是失误,这样的失误可能在父母和教育者的工作中屡屡出现,比如父母误会了孩子,或者本来不应该批评而责怪了孩子等,来看一下我们孩子的心灵是何等脆弱呀!只因为老师对你错误的判断和评价就值得去用生命证明吗?或者只因为受到这样一点误解和委屈就要去跳楼吗?我们无法想像,这样的孩子,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他是如何长大到现在的?难道是父母一直把他当成温室里的花朵来养吗?进行重重保护而经不起一点点风霜。当然,我们不排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特别敏感的阶段,比如青春期。但这也不应是为此而轻生的理由。
  
  这样的保护其实并不难理解。比如很多人误读了要多夸奖孩子而不要批评孩子,那么有人批评孩子,有些父母就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而变得消极呀?或者要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闪光点,而不能打击孩子,否则有些父母就会担心孩子失去自信心等等,这其实是走了另一个极端,即我们对孩子已经“太好”了,孩子做的不对,也还要拿出笑脸,先肯定,然后再用“但是”等委婉语句来提醒,这样的情况长期下去,如果孩子直接受到责备或打击,那他心理上能受得了吗?

   可想而之,这样孩子的心灵其实很脆弱,脆弱到即使有错,也不能听到别人对他说一个“不”字,如果父母要说,那也要千回万转,采取很委婉而温和的做法才行,想一想,真是难为有些父母了,怪不得累呢,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另一方面还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可是,犯了错误就是犯了错误,犯了错误自尊心受到伤害是应该的
  
  小容小韬才四岁多,自尊心也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做错事,也不容许我说半个“不”字,我只要批评的话一出口,小容小韬就会问,爸爸,你不是说我吧?或者有时候我指明是批评小韬了,小韬还嘻嘻哈哈的说,爸爸说小容呢。

    或许孩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嘲或减轻心理压力,但事实就是事实,如果不严肃起来,孩子不但认识不到错误,心灵也不会得到锻炼,我会直接点明,说的就是你!然后把错误入木三分的直接抛给孩子,直到孩子惭愧的低下头。是啊,这样的心理挫折是他应该得到的,我不会顾及他的自信呀,自尊呀,有些事做不好或者不会做,那就要接受批评。
  
  其实我这样做也希望孩子能警醒,通过爸爸严厉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或通过努力去达到。
  
  甚至,我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爸爸,有时候看到小韬欺负小容,小容哇哇哭起来,我都会把小容搂在怀里,把小韬叫过来批评一顿,而事后才发现,其实错先在小容,因为小容先惹了小韬,小韬才打小容的,而其实小韬是非常乖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虽然小韬打人的回应方式不对,但主要受批评的应该是小容。所以,这时候我都后悔起来,太小的孩子是没有能力辩解的,没想到让小韬一直受这么大的委屈,可当我把小容小韬叫过来说明情况时,小韬反而非常大度,并没有表现出太委屈的样子,因为孩子的大度和对这种误解的抗压能力,这时候我反倒有些欣慰了。
  
我相信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无论孩子在家里或者外面受到怎样的误解,批评和打击都是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历的,我们只需牢记一点,在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把孩子从这种挣扎中拯救出来,比如受到老师批评是应该的,然后帮助孩子认识到老师为什么批评你,如何做才能受到老师夸奖,或者对别人的误解应该持怎样的一种态度等等,经过这样的打击,锻炼和解脱,孩子们的心灵才能最终变得坚强,从而远离伤害,获得自由。


-------------------------------------------
让我们一起思考文章重点….
-------------------------------------------

1)我们想要怎样的孩子?
2)现今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问题?
3)“多夸奖、少批评”的教育方式会不会矫枉过正?

从“政治乱象”看我国“政治公信力”





看了一位政治朋友的文章
心里仔细揣摩后
想写写几句….

-------------------------------

或着政治朋友要读一读Skepticism (怀疑论)

从维基百科看看它的解释:它是一种认识论,也是认识问题的一种态度,它拒绝对问题作随意的不够严格的定论,对事物的看法采取一种类于“中立”的立场,既怀疑“是”也怀疑“不是”。

Credibility(公信力)时常站在Skepticism (怀疑论)的对面
它们也是成反比的

从在野在朝的角度看去,现今的政治乱象基本上就是人民对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人民压根儿不相信政党的“公平”、“公正”或是“保证”。

立法即使很严,但是执法不明(无论是对国阵或是民联,这种情况随手就可以撷来几个:赵明福案养牛案稀土案事件理发罚单行为不检罚单等等。)这些事件的发展都使双方(国阵或是民联)处于互相攻守的状态。

坦白说,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天平强力攻击民联,却对本身的一些案件采取轻轻放下的姿势十分不以为然。而这种不满的心里就会积压成一股民怨共识。反之,如果“你”敢大刀阔斧地刀起刀落,执法要严的话,才会提高本身的公信力。而55年的老政党大概予取予求惯了,认为只要令爸在朝,你们谈什么公信力也没有用。令爸就是这样55都惯了….


“公信力”不是别人让你失去的….
“公信力”是你自己失去的….


随便举一个现成的例子….


从水炮有没有射入医院到医生仗义出来直言再到后来是风吹的然后再有视觉角度问题
接着15号是免费的后来好像是有人买去的等等语焉不详瑟瑟缩缩的….

所以当说到“保证”、“强调”、“肯定”、“强力监督”、“绝不退缩”、“输出国外”时….

即使出动四个部长的联合声明也给一个小小的什么公司负责人的声明给弄倒了

什么时候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之流的话也会对四个部长联合声明起了这么大的冲击?
什么时候人民认为所谓的什么公司负责人的话竟然还是比较像真话?
什么时候人民对出动了四位部长做出什么的联合声明都无动于衷?

这样的情况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所谓的部长“公信力”是何等程度了吗?
….

所以说….
公信力”不是别人让你失去的….
公信力”是你自己失去的….

没有公信力,“你”讲什么转型也没有用……
没有公信力,“你”斩钉截铁地保证有辐射的废料必须要运出国也没有用……
没有公信力,“你”派再多的RM500,人们也认为你会左手出右手进……
没有公信力,“你”说得再好听也没有用


我个人不认为现今我国有那一个政党所做的都是不会贪污的、都是对的、都是好的、都是无可置疑的….
也不认为有那一个所做的都是出卖族群的、都是为了贪污官位的、都是从头到脚趾都错的…..

我个人的观察是:一般百姓固然不信任在朝的天平,却也对在野的月亮回教化政策有恐惧。

天平的说了有些事情选错了可能没有回头路……
但是对于百姓:稀土一开动,废料一埋下去的话,也是没有回头路的呀!

再或着,当百姓真正地两手把双方都放在手心上掂量掂量的话….

你看天平的:赵明福安案、养牛贪污案、稀土事件、有灰色地带的独中事件….
再看月亮的:理发洗头事件、行为不检事件….
孰轻孰重?
不言而喻。
没有公信力,一切都甭说了

从《孝经》谈古代的孝治天下策略




引题

“孝”在中华文化史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份。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都是从儒学中“孝道”精神贯彻落实而成的。每一种文化学说,无不拥有深深的“孝与德”思想的铸刻痕迹。

《孝经》是儒学十三经的其中之一,虽然全书共只十八章,不足两千字。但是它却是儒学伦理践履的圭臬。所有王权、政治、伦理、社会阶层之礼法无不受到它深深的影响。

要从《孝经》谈开古代孝治天下的策略就有必要了解作者与表关的历史背景。此经的作者已不可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者说是孔子或是曾子所著,也有者说是孔子门徒所写。根据学者蔡方鹿认为:《孝经》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在孔子和门人思想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1)。这是因为《孝经》的主体思想是环绕着五个阶级所阐述的,而这与战国时代五个主要的官职名称十分吻合之说,是有其根据的。


顾名思义,《孝经》本是一本讲究孝道的书。但是从政治的层面看来,本经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以孝治天下,通过安定家庭来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策略,而非只是单单讲“孝”而已。换言之,它是古代君主通过孝德、礼法来形成一种社会层面的规范与约束,进而紧紧地掌握着政权。


1) 《孝经》把孝德思想,从上向下贯彻。

明朝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2

            古代是属于农耕社会,要从事农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做为辅助。因此一个家庭中,男性就成了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支柱。重男轻妇女的观念由此而来。男性,即是人力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养儿育女,也着眼在于提供家庭足够的人力资源。也只有使社会的最小单位 “家”这安定下来,才能使国家社稷处于稳定的局面。

            而《孝经》强调以孝德思想为主,将使每个家庭的成员对本身的家庭产生强大的向心力,使大家长掌握实权。如此一来,家庭便会趋于安定的状况,也直接地减低使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

            《孝经》中的《五刑章第十一》里: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阐明了“不孝”是最大的罪过。这一章让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深爱“孝德”思想的影响,进而树立起了一家之主在一个农业家庭的单位里的威严。大家长的意见,往往就是指令。而孩子们通常都不会轻易地违背父母。《圣治章第九》里:“ 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强调人伦始于父亲,而人的各种品行中,没有比孝行更加伟大了。而各种孝行之中,又以尊敬父亲(一家之主)为最重要的了。3


   敬畏天地,孝顺父母的思想因此得以从上向下始终贯彻。这种思想直接地从上层(领袖或父母)牢牢地控制着下层(百姓或子女)。


2) 《孝经》把“孝道”与“封建法治”之相互联系。

            在中华文化中,封建的宗法社会虽然为现代人所诟病。但是如果综观全局,它可是文化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如果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胥赖于封建的宗法制度也不为过。别忘记,它对于塑造辉煌的中华文化有着不可以或缺的重要性。从另一个层面看来,它对社会起着稳定的作用,而社会上的稳定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要分析文化与历史,不应该忽略当时的客观因素,也不应该以当今的社会观念与价值来评估,这将会失之偏颇。

孔子和孟子都提倡“仁”政治天下,而《孝经》与孔孟的基调相同,讲的都是治天下的策略。因此,孙景坛在《百家争鸣新论》中曾认为:《孝经》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学派,或至少要应做为儒学的一个分支。不过,若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讲,还是将其定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较为合理。因为孔儒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政”,而《孝经》是“孝政”。(4)

《孝经》的主轴在于“孝德”,但是自古以来受到各政权君主的追捧,里头的“政治因素”自不待言 。如果把《孝经》里18章仔细分析,其中的16篇章全都是围绕忠君、事君和宣扬君权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君主们的热烈推广《孝经》与它的“孝治天下”不无关系。

其中的《广至德章第十三》里曾有这么一段:“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篇章把至德的的主要涵义提出来,使领袖知道具体的实行方式。它说明了:领袖要指导人民行孝道,其方式并不是亲自到人民的家去实地指导,而是广泛地让做孩子的知道孝敬双亲,进而所有做父亲的人;做弟弟的知道友爱哥哥,进而友爱所有做兄长的人;再进一步地让做人民的知道尊敬长官。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广至德章第十三》是把孝德的思想渗透到草根阶层去。而只有家庭友爱、社会和谐,就能进而达到稳定并“治天下”的理想了。


从政治的层面看来,古代君主欲把《孝经》里的孝德思想移转到侍奉君主的概念在《广扬名章第十四》里的这么一段里有着十分明显的痕迹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5)


            从自家本身开始孝顺父母、友爱兄长;然后再把这一种整体上的行为直接转移到君主、长官方面,从而达到了“家家和气、天下兴旺”的最终目标。
“在儒家的政治伦理中,‘孝’不仅指一个人对亲人的天然之情,更以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为轴心,逐层地向外扩展、推进,将孝道与家族、国家和天下相连结。” (6)


3) 《孝经》强调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中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十分明确地把社会层面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包括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它也详细地说明了五个等级中应该遵守不同的“孝”道。


            《孝经》强调伦理道德,也强调一家之主的权力。这不止加强了一家之主的权力外,也通过抓紧社会草根阶层的向心力,间接地竖立着国家法律的权威。它也通过社会的观感,从上向下地把社会紧紧地限定在一个框架里,从而使到各阶层人士不可轻易地逾越道德规范。

            《孝经》清楚地列出各不同阶层之所要守护的道德范围,因此它受到自古以来的君王的追捧与推广是由来有因的。


对现今社会来说,“封建”就代表着“封闭、落后、不文明”,但是无可否认的,封建宗法社会构成中国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不同程度上的封建宗法制度,给中华文化带来了历史上灿烂的文明,相比于西方的欧洲封建社会更较之进步。因此从历史定位来说,所谓的封建宗法制度确有自身的价值意义。


            在《三才章第七》里的:‘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7)


它强调领袖必须以身作则,奉行孝德,然后再通过教育来教化人民,来使孝德观念进一步地成为社会上的风俗与习惯。当人民群起而习之后,和谐的社会局面将初步形成。


            接着,“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强调了律法的重要性,它让民众知道奉行好的行为将会带来奖赏;而违反了社会道德观念的话,就会被严厉处罚。当百姓了解到刑法的严重性后,将会有所警惕、步步为营。这样一来社会上的道德秩序就可以得以维持了。明显的,它不止维护各阶级的宗法制度,也把国家法律联系了起来。


4) 《孝经》做为改良政治与社会风气的策略。

            根据今人杨伯峻考证,《孝经》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吕氏春秋》之前,而又在《孟子》《荀子》二书流行之后。 杨伯峻认为:"孟轲约死于公元前285年,荀况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秦始皇即位前后不久。《孝经》之作,当在公元前三世纪期间"


            在此年代期间正逢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从奴隶社会开始迈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社会上的风气败坏,而一出出为要权力斗争而导致骨肉相残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儒学家在这纷乱的年代里,反复自省,并重新研究历史上的宗法制度,认真地思考以便匡正社会的不良风气。

        而儒家政治理论虽然是以“仁”为主干,但是却通过“孝”来进行具体的改革与创新。《孝经》的存在,体现了儒学思想家们极力主张的“以仁义为主,以孝道为铺”的治国概念。

            从《礼记·大学》中得以窥豹一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明了儒家的中心思想还是从个人自身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再从家庭延伸到较大的单位~国家。如果连个人修养都顾不上的话,当然家庭也不会怎样和谐, 国家也当然不会安定。儒家学者提倡把“治家”与“治国”都整合在一起,说明了治国须要用“仁德”,而具体步骤则须要从“孝行”做起。


5) 结论

《孝经》是一部受于各政治家、儒家家或是君主的欢迎与追捧的政治经典,但是还是有着十分开明的一面,而不是愚忠。要正确地评论《孝经》并不能只是单单从现代人的角度切入,反而是应该考虑到著书时的当代农业经济、政治体系、风俗文化来加以评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一部《孝经》自然有它的政治考量,这样就不会失之偏颇了。


            《孝经 . 谏诤章第十五》强调必须对于不正确的事情提出质疑,这在古代君权至上的社会里不可不说是一个开明的论点。‘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父亲有不对的地方,子女的应该提出质疑;君主的某些措施不符合礼仪规范,做臣子的应该要提出劝告。如果只是愚昧地照单全收,而唯唯诺诺的话,也是属于“不孝”之列。从这一点看来,据理谏诤,也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见,《孝经》虽然是古代封建的法典,但是却有十分民主开明的一面。它承认人不是完美的,而看到君主或是长辈犯上了错误时,就须要及时给予劝告。我认为现代人应该要从新认识《孝经》,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蔡方鹿:《〈孝经〉论述》,《中华孝道文化》,巴蜀书社, 130页, 2001


(2) 明朝吕维祺:《孝经或问》 ,古籍, (网址:http://archive.org/stream/02075141.cn#page/n14/mode/2up


(3) 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孝经、礼记》,中华书局,第257页,20101月北京第六次印刷。




(3)(5) (7)(8)《孝经白话注解》,(网址:http://www.ynhzyz.cn/ywyd/wyfy/kwfy/bhxj.htm

(6)        夏湘远:《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7月第35卷第4期。


(9)        王丽萍  .<孝经>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作用机制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 文章编号 1008-2921(2006)-04-0076-03    76 (网址:http://www.docin.com/p-23984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