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第三个景点:达松寺 (Ta Som)….. 娇媚的智慧女神(Aspara)特别造型的寺庙…
初走进这一座“达松将军庙”时,看见的是“微笑高棉”再次的重现…
(如果你记得,我应该告诉过你,微笑高棉是我最喜爱的吴哥建筑特色)
和其他吴哥古迹没有两样…
只是古道上更多的风化了的石板…
唯一不同的是:
1) 造型不同的aspara女神像,每座都有着长长的耳珠
2) 东塔门外的石门被树根纠缠了千年….
(本来在这里看到树根盘庙的景像是很震撼的…不过这种感觉一和Ta Prohm相比时,就给比了下去。因为那儿的更加多、更加壮的树根…)
如果你到这里来…
给你的建议是不妨找找每一座不两同的aspara…
再看看你能收集到多少种的不同耳垂的女神像…
再到东塔去看看树根如何缅怀着它的古石门…
一生一世…
纠缠不清…
-----------------------------------------------------
网络资料:
【达松寺 (Ta Som)】
达松寺 (Ta Som) 建於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在位期间,属一佛教建築,推测是12世纪末(1186)的建築,遗蹟的正面一样是朝向东方的,不过现在大多是从西边的门口进入。
达(Ta)本身是尊称长辈的名字,松则为人名。Ta Som名称的 Ta 意思和 Ta Prohm、Ta Keo 中的 Ta 同义,都是指祖先。Ta Prohm 和 Preah Khan 是 闍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为了纪念父母而建的,而这里还不清楚是为了谁而建的?
但应该是祭祀祖先用的。很多中文的网页资料上面都称这为「达松将军庙」,而且都是这样叙述的:『达松将军庙﹝Ta Som﹞,此庙由微笑国王闍耶跋摩七世,为纪念当初吴哥王朝全盛时期东征西讨,骁勇善战之达松将军所建。』
达松寺 (Ta Som) 整座建築算是相当精简,围墙约有250公尺见方,城墙的四个出入口也有国王的四面微笑佛,东侧的塔门还被古树给包围环绕,树与塔融合为一体,已经分不出是塔还是古树了。进出透过东西两侧的门廊,最外侧的二门皆具有微笑标帜的塔顶。
达松寺里的小佛像几乎都被挖掉,仅剩的佛像,在吴哥隐没的几百年间树木就如此的与古蹟共生,这也是吴哥的另一种风貌吧。
进入了达松寺,主要目的是看这里的 aspara 神像。在这里的 aspara 女神,都有个特别的形象,就是长耳垂。这里的aspara女神还以娇媚著称,除了耳垂特别加长之外,还会玩弄他们的长髮。
另外记得一定要走到东塔门,因为达松将军庙除了著名的长耳垂女神之外,更有名气的一个点,就是他的东塔门,一个已经与古树分不开的塔门。当一根树与塔门如此连结之时,已经不知道树是破坏这个建築的兇手,或是支撑这个建築的帮手了。就在东塔门外,可以看到盘根错节的树根就攀在这个塔门的外面,而微笑的人面,似乎看著吴哥城而幸福地微笑著。
第三天、第三个景点:东美蓬寺 (East Mebon)….. 曾是镶嵌满水晶宝石的寺庙…
记忆中当我们到了东美蓬寺时….
感觉上十分凉爽…
但不是宁静…
一群的牛儿缓缓走过….
前头的牧童赤着脚、拿着小树枝在引导着….
这个画面在当时炎阳下的我们…
还是在心里留下了自在无碍的感觉…
高耸的大树就在路的两旁…
雨盖式的大树给了许多tutut车夫停车的所在…
游客们就在这里前往东美蓬寺的大门…
但是小贩们正在贩卖着当地的土产、椰水..
(建议可以买一些当土的时节水果吃,尤其是小黄梨,实在甜得可以)
还有小孩子们拿着产品…
口里呢喃着什么…
围绕着游客卖东西…
此起彼落的声音…
划过了静静的天空….
是人间的杂音吧!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种声音…还是让你仍感觉置身人间吧?哈)
里面的一些废瓦蹋片下…
看到类似Prasat Kravan(豆蔻寺)的小空洞…
据说这里也是一个镶满着水晶宝石的寺庙…
看看密密麻麻的小空洞…
思绪飞回到了千年前的吴哥东美蓬寺…
整座寺庙在阳光闪闪照耀下…
把水晶照耀得更加迷人…
这种画面是多么地震撼人心呀!
古代的繁华…
终于不抵时间的洗礼而悄悄老去…
昔日的恩怨情仇…
不也在微风中袅袅消失了吗?
(给我满怀心事的朋友们,你那心事,怎么还纠缠在心头呢?)
-----------------------------------------------------
网络资料:
【东美蓬寺 (East Mebon) 】
东美蓬寺(East Mebon)建於西元 953 年,是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为了祭祀祖先所盖的祖先庙。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建造东美蓬寺(East Mebon)的目的,是作为纪念其双亲的祖先庙,属於婆罗门教的建築。婆罗门教派的建築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徵,就是须弥山的概念。
东美蓬寺(East Mebon)最特别之处在於,此寺是建在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的小岛上。东大人工湖当初为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所建造,这人工湖长有 7,000 公尺,宽有 1,800 公尺,湖水引自暹粒河,总蓄水量高达 550 万立方公尺。说耶输跋摩一世 (Yasovarman I) 在 889 年时加冕,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建立蓄水池可以供应农作物的用水,就是东大人工湖 (East Baray) 。
东美蓬寺高台上的五座塔,呈现石砖式塔林建築的风格,墙外有神气的石狮。外墙是人像雕刻,塑像仍然只有简单的装饰,并维持以正面呈现的形式化雕塑。塔的主体中间是门楣的雕饰,有独特的假门。
门楣雕饰相当丰富,主要是印度教个神祇的雕饰。古高棉人擅长工艺建築,尤其是砌石雕刻的浮雕壁画,加上印度教神话史诗的栩栩如生,在蓝天白云下,显的非常壮魄。
屋簷壁上的坑洞,为当时镶嵌水晶宝石的地方,现在当然现在都已剩下坑坑洞洞,宛如痘疤般失去了当时华丽的光芒。由寺中的碑铭记载,以及红砖结构上有铁鎚的刻痕可以得知,原本这些红砖建造的寺庙外墙,都覆盖有以石灰为主要原料的灰泥层,用做外墙的粉饰。东美蓬寺的正门,据说就是当时上岸参拜的码头。当然现在人工湖早已乾涸,看看四周,除了茂密的树林,就只有滚滚黄土而已了。
根据铭文的记载,东美蓬寺中供奉的神明除了有妣湿奴 (Vishnu) 与梵天 (Brahma) 之外,还有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Rajendravarman II) 以其父母肖像为蓝本所雕刻的湿婆 (Siva) 和雪山神女 (Parvati)。
雪山神女 (Parvati) 是湿婆 (Siva) 的配偶,也是妣湿奴 (Vishnu) 的姊妹,是山神也是主掌生殖的女神。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中说,「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不过周达观这段记载,是写在城郭篇的。可见在元代时,寺中原有卧铜佛一尊,而卧佛除了让信徒供奉外,还设计成可让水由佛之肚脐流出。